我一直认为无论是做运营,还是做产品,做市场,都应该了解心理学、经济学、传播学。只是不同的岗位对这些学科的偏向性不同,产品更偏向心理学,运营更偏向经济学、社会学,市场更偏向传播学。当然,这并非一概而论,新媒体运营就当更倾向于传播学。

以前也看过部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书,但上班的时候很少有空去写笔记。现在难得失业了,就想给自己充充电,同时也记录下来,以免过眼便忘。

读书笔记的内容还是由摘抄和自我解读两部分组成。因为初衷是给自己看的,所以并没有太严格的格式与规矩,怎么写,看自己喜欢呗。

第一章:基础

第一课: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1、广义上,经济学可以被定义成”关于交换的研究“,包括一切的普通市场环境下的交换。

2、在所有关于交换的例子中,都贯穿着稀缺这一共同主题。这里可以简单地解释一下稀缺:我们观察到资源是有限的,但欲望是无穷的。

3、稀缺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导致了所谓的”经济问题“:一个社会应当如何利用有限的可支持的资源,去生产那些物品和服务?经济问题的源头在于稀缺。

4、有限的资源制约着人的欲望,但原理宽广的外延足以容纳一切欲望各异的人们。

5、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真实人的真实行动。它的定律既不假设存在理想的或完美的人,也不幻想荒唐无稽的”经济人“,更无关统计概念上的”平均人“。每个人都有他的弱点与局限,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和行动,这才是经济学的主题。

6、广义的”交换“包括物品状态的改变,而不仅是物品间的交换。另外交换的目的也不仅限于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传教士放弃闲暇时间去偏远地区传教,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也是有目的的经济行为。因此,从这些意义出发,米塞斯把经济学定义为交换学。

关乎交换的解读,《俞军产品方法论》一书中有浓墨重彩的描写过。他在书中写到,人的所有行为都是”交易“。人做任何行为都是因为预期的回报比付出要大,否则就宁肯不做。落地一点,每天早起起床上班,痛苦不痛苦?难受不难受?但是想想不上班的后果?想想月底的工资?哎,还是咬咬牙起床吧。

这就是一种交易,自我行为与行为之间的交易。

术语解读:
以物易物:人们不通过货币中介,彼此直接交换物品和服务。
稀缺:人的欲望超过能满足欲望的可用资源。稀缺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从而要求人们进行交换。
取舍:由稀缺导致的不尽如人意的现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第二课:如何发现经济学原理

1、当我们观察并试图理解世界时,我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做出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分——分辨有目的的行为和无意识的行为。

2、我们要么把观察的时间归因于自然法则,要么认为与人类这一有意识生物的目的有关。简而言之,我们要分辨是否有人类意识参与其中。

3、经济学法则只适用于有目的的行为,而不适用于无意识的行为。(无意识的行为比如:膝跳反射)

4、人类可以互相感知,并且不同的人有着各自独立的动机,这些是社会科学的普遍共识。这一共识不仅体现在构建理论和解释事件上,而且体现在社会科学的原始”事实“中,它们本身也是心里的,不是纯粹自然的或物质的。

5、人拥有自主意识,并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

6、定理是一个神奇的词,它的意思是,由初始的定义和假设条件出发,通过逻辑演绎推导,以此证明为正确的结论。

7、尽管结果是由初始定义和前提(有时称之为公理)经过逻辑推导而来的,但推导出的命题依旧包含关于真实世界的真实而有用的信息。
术语解读:
有目的的行动:在意识理性的指引下进行的活动,具有目的的行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通过政府的预算赤字来摆脱经济萧条并恢复充分就业。
预算赤字:政府的开支超过税收与其他收入的那部分,它必须通过借钱来支付。
奥地利经济学派:萧条是政府干预经济造成的,并建议在萧条期间减税并减少政府开支来帮助恢复经济。
逻辑演绎:一种从一个或多个公理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公理:一个演绎系统的初始命题或基础。

从我粗浅的理解来看,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我国开闸放水,大搞基建工程就是凯恩斯主义。通过政府出资搞基建工程来带动就业,并开闸放水四万亿。带来的结果是我国的基建项目大步向前,被冠以“基建狂魔”的美名,同时热钱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只能流入股市和楼市,推高经济泡沫。

第三课:由行为推导出的经济学概念

1、因为有目的的行动关联着实施者个人,所以当经济学家试图用有目的的行动来解释事件时,最终必将行动分解到个人的动机或目的。

2、关于人类行动,首先被认识到的真理是,行动只能由个人”实施者“来完成。只有个人具有目的,并能付诸行动以达到目的。并不存在“团体”、“集体”的目的和行动,因其不能由三教九流的人各自行动产生。“社会”和“团体”不能独立于成员的个人行动而存在。因此“政府行动”的说法无非是一种隐喻,事实是,一些人与另外一些人确定了关系,并被他们自己和其余的人认可为以“政府的”方式在行动。

3、一个人的新年可能是错的,但错误的新年能让会激发有目的的行动。

4、人们利用世界的一部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哲学家将此描述为:人们使用手段来达到目的。经济学家的描述则是:人们利用物品和服务来满足偏好。

5、偏好的主观的。

6、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采取有目的的行动,人与人的欲望并不一定相同。经济学家必须认识到偏好的主观性,才能对交换进行解释。

7、因为偏好于人的交换联系在一起,所以偏好揭示出的,只能是目的的高低排序。

8、我们用人的主观偏好概念来解释人采取的具体行为。

9、经济学家认为偏好是主观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偏好都是独特的。这并不意味着容忍或赞同那些偏好,而仅仅是认识到人们的喜好各自不同。
术语解读:
偏好:个人的目的或欲望。经济学家把个人的行动解释成试图满足自己的偏好。
物品:因为能帮助人满足偏好,而被人认为有价值的稀缺物体。
服务:人所实施的一向能满足他人偏好、有价值的人物、服务是人的劳动力创造的“物品”。

今天的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看了前三课。简单来说就是在定义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等“硬”科学的区别。以及经济学的基础是有目的的行动及其关联的实施者。

我以前经常听到一个论调:经济学的无用的。原因在于没有任何一种经济学能避免出现经济危机,所有的经济学在面对实际社会的时候往往都会有失真的现象。比如我们会认为一名医生,资深专家,那么他的医术一定是极其优秀的,如果是外科医生,毫无疑问,他的外科手术水平也一定是优秀的(即使是学术性的外科医生也是如此)。

按照这个理论,经济学家,无论是研究微观经济学的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去股市里不是大杀四方?但事实好像又不是这样。

而经济学(或者是经济学家)更擅长是事后总结,分析,探讨,然后给出解决方案,再然后重复这个错误。这也让很多人评价经济学家是事后诸葛亮。股市凉透的时候,能拿出一万个理由,同样股市飞涨的时候还是能拿出一万个理由。最神奇的是,很多时候凉透和飞涨的那一万个理由是一样的。

或许学的更深入之后,能有更多的心得来帮我解答这个疑惑吧。

胭惜雨

2021年01月28日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