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基因机器

1.生存机器最终从住在它们的主人即基因那里解放出来,变成有执行能力的决策者。

2.动物的行为,不管是利他还是自私的,都在基因控制之下。

3.一个生存机器对另外一个生存机器的行为或其他神经系统的状态施加影响的时候,前者就是在和后者进行联络。

4.联络信号的逐步完善对信号者和信号接收者都有益。

5.基因在对它们共有的生存机器施加影响时是“合作的”

第四章就这些东西了,还是那个问题,每章内容很长,但是好像于我没什么值得记录的必要。这张讲述人作为承载基因的生存机器就像程序员对于象棋程序一样。给予一些规则,剩下的交由大脑去判断执行。

就枯燥程度而言,这前四章堪比我对着枯山水打坐,看下去类似于一种修行。当然,这显然不是这本书的问题。如果我把这本书看完了,还是这样的感觉。那么就证明:要么是我水平太低,无法从这本学术专著中吸收或活用其中的知识。要么给我推荐这本书的人有问题,推荐给我一本显然不适合我的书。

第5章:进犯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

1.对于个体来说,最好的策略取决于种群的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

2.人类能够结成各种同盟或集团,即使这些同盟或集团在ESS的意义上来说并不稳定,但对每个个体来说却是有利的。这种情况之所以可以发生,仅仅是由于每一个个体都能有意识地运用其预见能力,从而懂得遵守盟约的各项规定是符合其长远利益的。某些个体为有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好处而不惜违反盟约,这种做法的诱惑力会变的难以抗拒。

3.还击策略者是一种以条件为转移的策略者,它的行为取决于对方的行为。另一种有条件的策略者称之为持枪凌弱的策略者。还有一种有条件的策略者是试探还击策略者。

4.在极限出价群体中,竞赛已开始就弃权的策略会获得成功。

关于第四点,稍微解释一下,假设在拍卖中,有一个瓶子价值500,所有人都只出到500.那么很显然到500的喊价线所有人都喊到了500,但是没人喊501块。那么最后这个瓶子会流拍(这里并不考虑现实情况)。这样的拍卖参与显然除了浪费时间外,显然没什么好处,所以不如一开始就齐全,显得更有性价比。

在这里我忽然想起一美元拍卖陷阱,现在很多教育竞赛就是这个逻辑。每年录取的名额有比例的,假设本科录取率20%。大家为了争取进那20%,就会不停竞赛,努力把别人挤出去。

你在县城高中读书,我在衡水中学,那么很显然我比你有优势。然后你也死活要进衡水,然后县城中学所有人都要进衡水。这样大家其实又回到同一起跑线了。那么我只能继续投入,去报八个补习班。你不服输,你也报八个,于是我们又回到同一起跑线了。

毕竟录取率是固定的,一定会淘汰80%的人,无论那80%的人有多优秀。假设100个人里,20个是99分,另外80个是98.5分,显然,那80个还是没本科上。

那么在这个游戏里,就有两个成功者,第一个是挤进20%的人,他们通过竞赛,挤进了成功者群体。还有一部分是一开始就不参与教育竞赛的人,是的,他们没去衡水中学,也没报八个补习班,也没有练马术学皮划艇。但是他们跟那些没挤进20%的人一样,但是成本小了很多。

最后在工地上,挤进20%的人当上了工地监理,没挤上去的和一开始就放弃的人在水泥堆面前相遇,相视一笑,继续搬砖。

当然,现实显然不是像数学模型那样简单,人们在对待孩子的时候也不像面对数学公式那样理性。毕竟每个人(中产更明显)看自己的孩子,都觉得像是清华北大,最次也是985、211的料子。

现在有个词叫内卷,其实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家为了争夺资源而进行的过量投入,甚至最后是负回报。比如去美国读个博士,最后进街道办端茶倒水。

这里扯远了,继续吧。

1.一只蟋蟀如果在最近搏斗中获胜,它就会变得更具有鹰的特点;而一直最近连遭败北的蟋蟀的特点会更接近格子。

2.习惯于赢的个体就越会赢,习惯于输的个体就越是要输。即使开始时个体的胜利或失败完全是偶然的。

在斗虫界,我似乎也听过一种说法,当蟋蟀斗输之后,基本就废了,斗性大不如前。感觉人也是这样,一个人一路顺风顺水,是看得出来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没有不敢做,没有不敢接的。当一个人一路逆风的时候,瞻前顾后,唯唯诺诺,争论起来都仿佛缺了底气。

之前看一篇文章,里面说,当一个人连续失败之后,无论是否是因为客观原因失败的,是常败将军,就不能放出去打仗了。因为已经失去了斗性。

我作为常败将军,多少有点感触。一个人长胜之后,充满信心和斗志是天性,一个人常败之后,充满挫折和气短也是天性。但是如何从泥潭里爬出来,恐怕是真的不容易。特别是没有能证明自己的成功案例拿出来说的时候。

所以我一般建议刚毕业的毕业生去相对成熟,但又还没走到下坡路的产品。用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和工作基本功。当然,如果你碰巧遇到了上升期的产品,比如几年前的抖音、头条、快手、bilibili,自然是最好的。很多工作三四年的年轻人,一遇风云便化龙,成为了主管或者专家,工作六七年就已经担当上市公司总监的我也见过。

只不过上升期的产品我们能数的出来,死掉的产品数不过来。如果一个人刚毕业就接连碰到几个失败的项目,对后面的成长大有不益。所以去成熟的项目吧,会更稳定点。

第6章:基因种族

我放这张图上来是用来说明自己看这些真的看的很无聊……
1.一个操纵其个体拯救5个堂兄弟或姐妹,但自己因而牺牲的基因在种群中是不会兴旺起来的,但拯救5个兄弟或10个第一代堂兄弟姐妹的基因却会兴旺起来。一个准备自我牺牲的利他基因如果要取得成功,它至少要拯救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子女或父母),或四个以上异父异母兄弟姐妹。
(这部分跟上面那张图交相呼应)

2.在许多物种中,做母亲的比做父亲的更能识别谁是它们的后代。母亲生下有形的蛋或孩子,它有很好的机会去辨识它自己的基因传给了谁。而可怜的爸爸受骗上当的机会就大很多。

这一章的核心是亲属之间的利他效应是源自相似基因的传承。相似基因传承越多,利他行为越显著。其中能识别自身基因传承的利他行为又比难以识别资深基因传承的利他行为要强。

母亲能确认孩子一定是自己的,父亲却不能。外祖父、外祖母、舅舅往往对于孩子的利他行为要比祖父、祖母、伯伯要强。

子女中的一半基因源自父母,所以父母对于自己的爱最强。除此之外,同胞兄弟、双胞胎因为基因的相似程度高,宠爱程度与父母之爱类似。

这点倒是类似中国传统社会里的长兄如父。在农村,一般家里闹家务或分家,往往是由舅舅来主持公道。一方面舅舅没有继承权,不牵扯利益。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妻族那边最说得上话,以及最具有利他性的也是舅舅。

一转眼第六章结束了,我看这本书的速度基本上是先慢后快。一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后面一句一句读,现在是一页一页读。看到自己不感兴趣或者对自己价值不大的就略过。

在写这章内容中,我数次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真的看错书了。于是我看了看网上其他人的书评以及内容,往往都是我还没看到的部分。

我不怀好意的猜测,他们看这本书,应该也是像我这样看吧。

毕竟我对祖父跟我到底有多少基因是相同的、海鸠会不会把别鸟的蛋拿来孵、母猴子把其他猴子的孩子抢过来抚养并不是很关心……

胭惜雨

2021年02月04日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