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今天要做社区,往往还要制定一个叫“调性”的东西。感觉没有调性就不叫社区。但是调性这个东西又很抽象,缺少定义(互联网缺少明确定义的名词其实并不少)。在互联网文章中,特别是社区相关文章里,往往会说调性是社区的灵魂、调性是一种文化建设。这话如果是市场部门拿出来宣讲的话,我觉得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市场部门本来就是要高度总结、提炼一些东西。
但是在产品和运营领域还这么说就不合适了。因为产品和运营是要去落地执行的,请问社区的灵魂要怎么做?文化建设又要怎么拆分?如果一个名词的出现是浮在空中无法落地的,那么这个名词在产品和运营层面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在这里,我将从调性的定义、价值以及适用范围,讲讲我对调性的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一、调性的定义:
调性是指社区主体内容、互动导向或其受众人群的主要属性。
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因为为什么受众人群的属性也能算调性?这是因为在这里,是将人群的属性异化为一类内容。比如我们说起豆瓣,很容易想起豆瓣的调性是文青。文青是一种人群分类,只是在这里,我们把这个词当做对于豆瓣主体内容、互动导向的主要属性,或者说是“文青喜欢的内容和互动导向”。当然这种情况也是可反向推导的。比如二次元这个词,最早使用具有一定特征的内容的统称。现在我们也经常用这个词形容某个人或某类人群很“二次元”。
基于此,如果我们进一步进行缩句,把上面的定义进一步提炼,调性就是社区主体内容、互动导向的主要属性。
二、调性的价值
那我们为什么要定调性呢?因为调性对于产品是一个定位器、筛选器,对用户是一个标签认知。作为一个产品,核心的逻辑就是解决用户在某一场景下产生的某一个需求。没有调性,我们就无法确定社区用户的场景以及需求。比如,我想做个LOL社区,这是一个垂直的兴趣分类。但是我还没想好社区的调性是什么。
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字:乱。
首先你的用户新增策略会乱,因为你不知道该使用什么方法拉到你想要的核心用户。结果就是用户属性五花八门:可能会出现还没下载游戏的潜在玩家、新手、普通玩家、大神、职业选手、主播、项目组的策划、运营、市场、赛事举办人员等等等等。
随之而来的就是运营策略会乱,因为你不知道的该满足这么多用户的什么诉求:有想吐槽比赛选手的、有想找人组队开黑的、有想看攻略的。有直接飙脏话骂官方的、有安慰新手打的不好不要紧的、有叫嚣要SOLO全社区的。
然后会怎么样呢,运营团队会将有限的资源放到无数的用户属性产生的无数的需求中。新手想要攻略、没有那么多资源,于是给了两篇。给赛事爱好者只能提供一个赛事日程表。组队开黑的就是开了一个专门的板块,让他们自己发帖招好友。你不能说没有满足用户的一部分需求,但是每一项都没做好,那就可想而知用户的满意程度以及体现在留存率上的可怕了。
用户在缺少标签认知的情况下,这个社区也就无法在用户的心理占位。给社区的自然新增带来很多麻烦。
那么,是不是这就完全没法做了呢?也不能完全这么说。因为还是有例外的。虽然留存会低的很可怕,但是如果流量足够大,一天十万的量,1% 的留存也会有100人。然后反复的积累,这些用户自己会在混乱中找寻秩序,自己去建立调性。这种情况的代表就是贴吧。堪称乱七八糟的生机勃勃。
当然,大多数产品并没有一个叫“百度搜索”的东西疯狂导量,也没有十几年来反复叠加的产品认知。所以我们自己做社区的时候,就要避免这个问题。
因为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对增长特别饥渴,很容易在看到一些起色的时候疯狂冲量,所以也经常出现社区的调性其实并没有很稳固,但是用户大量涌入,导致调性被冲散的情况。前端时间即刻关闭了“即刻合伙人”这个功能,在关闭的公告里就有提到这个原因。社区调性的建立很不容易,由产品功能、互动引导、活动运营等多个手段才能一点点的建立,但是在初期想做垮却很容易,比如开放大量的用户涌入就可以了。
像哔哩哔哩、taptap等社区,都要加入考试的环节。一方面是宣扬自己的调性,一方面也是过滤掉不匹配自己调性的用户。
我们常常说“社区需要养”,那么养社区到底是在养什么?养内容吗?我一千万买一堆目标内容放到社区,是不是就不用养了?好像不是。养人吗?我花一千万买一堆目标量到社区,是不是也不用养了?好像也不是。
其实养的是社区的调性和社区中的弱关系链。有了调性,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的制作产品功能和运营策略,让用户有更好的体验。再让用户与用户之间逐渐产生弱关系链,当弱关系链量级沉淀的足够多时,用户也就自然留下来了。
可以说调性是因,弱关系是果。但很不幸,这两者都需要花时间,而互联网人做产品,最不愿意给的就是时间。
三、我们如何提炼调性
前文我们有讲过调性其实就是社区主体内容、讨论导向的主要属性。那么一般就是从内容属性上去挖掘,其次是从受众群体上去归纳。
内容属性:比如幽默、严肃、硬核(深度)。以前的内涵段子就是以比较纯粹的内容属性作为社区的调性,社区里的内容基本上只有幽默这一个属性。而像奶牛关,就是主打硬核。这种分类方法的好处是直白的为社区内容和讨论找到了方向,缺点是拓展性太差,只能在一个方向死磕。一旦开始拓展方向,一定会遭受原社区用户的激烈反对和抗议。
人群属性:比如文青、直男、二次元宅。这类归类方式最大的缺陷是词太大,需要进一步拆解,不能完全拿来指导方向。好处是以人群为划分点,只要是这群人喜欢的,我都可以做,拓展性会更强。
人群属性的天花板显然是要比内容更高的。但是如果你要拓展你的人群属性要怎么办?
毕竟产品是要增长的,只要你的用户群体大到一个量级,新用户与老用户的内容属性或者人群属性发生偏差,两者的对立几乎是必然的。这也就是在社区里,我们总是会听到一句“XXX社区已经变了。”这也是新人对于调性的冲击。
如果没有做好用户隔离和相关措施来降低这种对立和冲突,新用户的融入肯定是非常艰难的。最后社区就会变成一个老用户自娱自乐的地方。对于老用户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但是作为互联网产品就很难受了。所以这个问题是一定要早做打算,早做预案。
四、调性的适用范围
什么情况不适合有调性呢?那就是99%做社区的人都碰不到的情况:用户量太大了。
也是前文所说过的,社区是筛选器,是帮助社区筛选出目标用户和目标内容的。但是当你的用户量到达一个天文数字的时候,比如哔哩哔哩,月活已经过2亿了。如果还要强调筛选器,那还能有2亿的月活吗。
哔哩哔哩的目标用户也早从硬核的二次元人群转向了从85-至今的所有年轻人。那这个时候原有的调性就成为绊脚石,社区也要更讲普适性。去年哔哩哔哩投放的广告就是“你想看的都在这里”。这个显然已经无限弱化了原有的社区调性。
现在在bilibili的用户里,还会看番剧的用户还剩多少?还能回答当年bilibili 100道题的人还有多少呢?这个是社区发展到极致后的必然。
当然,我依然很佩服陈睿,很多社区在慢慢撤掉调性的时候往往也会有极大的反弹,比如知乎。在从一个偏专业的问答社区慢慢转向一个大众社区的时候。原来的老用户各种出走,并且给了知乎很差的负面评价。
而更一般的垂直社区,往往承载几百万用户就已经崩的一塌糊涂。哔哩哔哩走到今天这个量级,不少用户并没有太明确感知到调性的逐渐消失。转型动作虽然不是很快,但做的非常好。
结尾
其实做互联网社区的人很多,懵懵懂懂做社区的人更多。只想到了社区对于自己的价值,但是没有想过社区对于用户的价值。靠激励靠导量疯狂把用户往产品里导,然后希望通过某个功能大浪淘沙,留下一点点用户就够了。
这种情况是做不起社区的,社区初期的核心要的是“准”,而不是“量”。宁可少而精,不能多而杂。事实上,互联网发展历程中,工具转社区的产品不少,起码有这个梦的不少(你猜多少互联网工具里面加了社区模块)。但往往都做不太起来,究其原因就是在于用户并不精准,又不舍得给资源(时间、金钱、人力等)。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做“软着陆”。一两个运营一两个产品三个客户端两个服务端,做三五个月,不行就砍掉。这样能做成倒是真的不可思议。
而真的转型做社区后有一定成果的,是快手、即刻这样破而后立的产品。这样的“硬着陆”当然很难,做不好就是关门大吉,所以往往也得是产品到了生死存亡之际,公司大佬咬着牙做出的决定。
关于这个问题,似乎值得单写一篇内容,那就后面再说吧。
胭惜雨
2021年08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