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系列的其他文章中,我一直强调内容对于社区的重要性,没有内容或者说缺少结构化的内容不能称之为社区。因为非结构化的内容信息量太少且分散,缺少消费价值,而更着重于互动价值或者个人记录的工具价值。那什么叫结构化,以及什么样的载体有利于结构化内容的生产、互动、消费呢?(P.S.本文的定义和逻辑均为本人蹲在角落里思考得出,并无相关科学研究支持,仅供参考。)

首先是我对于结构化的定义是内容本身需要有逻辑性、丰富的信息量、并能将两者系统化输出的内容。

其次是内容的载体,内容载体一般分为视频、图片、文字、音频。其中视频按照当下的定义又分为长、中、短三类;图片一般与文字结合称之为图文,不过在不同产品中有些是以图为主,有些是以文为主。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描述这三种不同的内容载体以及其结构化的特点:

一、视频

自4G发展以来,视频化基本成为内容的主流载体。无论是哔哩哔哩、快手、抖音还是微信视频号,在这个抢夺注意力的时代,视频无疑是唯一一个能同时抢占用户视觉和听觉的载体。

是的,与其他载体不同,视频包含了画面与音频两个信息素,占据用户视觉与听觉两个输入端口。一个人一旦进入看视频的状态,这个人就很难做其他需要专注的事情。一旦同时去做,要么忽略视频一部分的信息,要么忽略另一件事情的信息。没办法,虽然人有两个眼睛和两个耳朵,但并不能做到分开处理信息。

同时,视频还有具象化画面,降低用户吸收门槛的特点。加之音频辅助,能够快速让用户吸收或感受到视频内容的情绪。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众多不同载体创作者中,视频创作者是最容易吸粉的原因。

详细来说说:

1、具象化画面:视频嘛,就是由无数个画面组织,眼睛通过识别画面在脑海中形成对应影像。这个过程基本是不失真的,你给他看一只大熊猫,他脑海里就是一只大熊猫。你给他看一只大熊猫在吃竹笋,他脑海里必然就会有一只大熊猫在吃竹笋。这个信息吸收过程是极低的,是基本无门槛的,也就是足够直观。

2、音频辅助:视频音频一般有两个作用,第一是用来辅助讲述视频内容。比如游戏实况类的视频,视频作者需要通过实时录制或者后期配音来告知观众现在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心理心态,这同样也是降低用户理解当前内容的门槛。第二是同时音乐、音效甚至于人生的音调,让观众感受作者或者视频当前想让观众感受到的情绪。同样拿游戏视频视频举例,很多玩恐怖游戏的up主,在录制视频过程中声音的变化、颤抖乃至于尖叫,都会把当时的心情和感受通过音频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更好的代入其中。

除了以上两点,因为录制视频这个行为具有较高的门槛,所以一般含有的信息量及结构化因素是比较重的。这个门槛并非是指实际技术层面的门槛,而是行为上的门槛,即点击“录制”这个行为时,就已经包含了用户想要创作的意图。无论是做一个菜、还是说一段话或者是录一支舞蹈,录屏这个行为总是要满足“记录一件事”这个特点的。而“一件事”本身已经包含了结构化中的逻辑性,画面及音频的双重输出又保证了信息量。

所以在用户的推动下,视频内容的质量无论多差一般都不会比其他几种载体更差(除非是误触,导致十几秒的纯黑屏视频)。

有了以上这些优点,视频成为当下内容的主要载体之王,自然是理所应当。

不过视频也有其缺陷:1、信息的快速检索能力弱;2、视频最好的场景是记录当下,难以低成本描述过去和未来;3、视频不擅长描述高度抽象的内容。

1、信息的快速检索能力:这个是视频这种载体出现时,人们就在诟病的部分。拿游戏关卡具体,当我想知道1-3关怎么过的时候,我是看一个30分钟的视频,不停拖进度条快,还是直接看一个带目录的图文快呢?毫无疑问,必然是图文。这是因为人类可以快速过滤图文信息中自己不需要的内容,但是视频只能靠不停拖动进度条,然后判断当前内容是否为自己想要的内容,再根据这份判断继续往前拖或者是往后拖,不停的修正,以方便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不过这个问题在优酷时代就有解决方案了,也就是视频锚点。现在哔哩哔哩上这类带有锚点的视频越来越多,特别是偏工具属性的内容,up主还会在开头就告知你可以通过拖动进度条到什么地方能看到什么内容。

虽然这还远比不上人们快速忽略文字的能力,但已经是一个不错解决方案。唯一的问题无非是制作这些锚点需要额外付出一些视频制作成本,导致不可能所有内容都有这些锚点。

2、视频最好的场景是记录当下,难以低成本描述过去和未来:这个好理解,视频是不能低成本去构造一个不在当下发生的事情的,比如我被老板炒鱿鱼了,但是在被炒鱿鱼的当场,不可能拿出手机跟老板说:“hey,boss,稍等我三分钟,我摆个手机录一下屏,然后再摆一个补光灯,晚上我打算上传到我的B站号上。哦,对了,我会给你打马赛克的。”我相信只要是不想当网红,没有老板会同意你这个行为。

那么我又想把经历的这件事描述出来,最低成本就是我坐在电脑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这件事,但这个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其实是被裁之后的感受,而非裁员过程中的感受,其实也就是还是在描述“当下的事情”。或者就是我找了几个人来模拟当时BOSS炒我鱿鱼的过程,这个复现过程虽然也会有失真,但已经是最接近当时场景的感受了。不过,这种内容的制作成本要比只记录当下要高的多。

这是描述过去,如果我想用视频描绘三十年后的我,我要怎么做呢?逻辑跟上面一样,就不多赘述了。

3、视频不善于描述高度抽象的思想:视频是由无数个具体的画面组成的,而一些难以具象化的概念就很难用视频去完整展现,即使展现也依然是要用文字和声音这类同样抽象的载体去表达,视频的画面信息只是用于一个过渡或者承载视频本身(毕竟你不能放一个黑屏给我看三十分钟)吧。比如尼采的酒神精神,佛教里的“禅”,这类内容没有对应的可具象化的实物,只能通过同样抽象化的文字、语言进行传播,视频在这方面就力有不逮。

通过以上视频优劣点的描述,如果我们落地到一个游戏社区上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样的内容是适合视频展示,什么样的内容是适合图文形式展示的。比如新英雄介绍、新资料片展示等等,都更适合视频的载体。吐槽类、心情类内容就更适合图文。

因为这两年视频大行其道,我也见过那种非要蹭视频热度,要求是内容必须为视频载体的BOSS。这显然是在无形中增加了内容创作门槛,同时体验又没有得到大幅提升,这就属于把业务价值放到了用户价值之上。当然,那个项目很快就垮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是什么?科学就是不因人主观意志改变而改变的东西,你想强行扭转用户习惯和行为,除非你叫乔布斯,否则别做这个梦了。

二、音频

这两年音频这个方向也很火,无论是老牌的喜马拉雅还是当下比较火的小宇宙,都是在音频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产品。

与视频不同,音频并不占据用户视觉领域,仅占据听觉,这就使得大多数人听音频是在同时做另外一件事的时候。只是音频内容只要不是音乐,同样还是需要有一个思考吸收的过程,所以另外一件事一般是比较机械的体力劳动,不占用脑力资源。比如骑车、坐车、做饭、跑步,这些行为不太需要动脑,只需要身体资源即可完成。换句话说,在视频无法覆盖到的场景,反而很多是音频的主战场。

音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因为听音频的场景往往双手都被占用,所以一旦听到广告,大概率是完整听完的,毕竟实在是没有手往进度条上划一下。这个特点也使得音频的完播率一般要比视频高很多。

音频,或者说语言是抽象化产物,所以可以用于同样抽象化的思想表达和交流。当下很多音频播客都采用多人对谈的方式,就是在用语言交流思想,同时听众在听的过程中理解语言中的信息量。

不过在缺少视频画面输入之后,使得音频的内容吸收效率低很多,又因为音频也是线性播放的,难以不停反复咀嚼。使得如果你想通过听音频学会叠衣服或者是修自行车,恐怕是很难。

所以音频的内容一般以消费类为主,也就是“有趣”那一类,这也包含了那些披着“有用”的皮其实还是“有趣”的内容。除非是练听力,否则大多数音频内容不太具备工具属性。

放在游戏领域也是如此,某些游戏也做了类似于电台这样的音频节目,主要也是以“有趣”故事为主。不过受限于“游戏”这个母题的存在以及“游戏官方需要宣传正能量”,所以能聊的东西实在是不多,频率也不高。

在创作门槛上,音频比视频还要高,因为视频还可以不用说,还可以跳跳舞,来个影流之王,加个音乐就行。但是音频缺少了画面的输入,所有的内容重心全部压在语言上,而能有逻辑的说一件事(或者是有感情的讲一个故事),其实并不容易。别看两个老爷们儿整两箱雪花,一盘花毛一体,能跟你从阿基米德聊到特朗普。但真往他手里塞一个录音笔,让他有条理的讲一讲这些东西,当时脑袋就宕机了。

而音频在记录上的场景也不丰富,大多数人要么选择图文要么选择视频,音频在这个领域没有什么优势。

三、图文

图文这个领域特别有意思,是个一个上限特别高,下限特别低的领域。

曾经有人问我:QQ群里的聊天属不属于内容?当时这让我很纠结,后来想明白了,这属于内容,不过是属于缺少结构化的低信息量内容。也就是不具有重复浏览以及多人浏览价值的内容。比如“今天吃了吗?”“吃了。”“吃了啥?”“毛肚炒百叶。”,这种在QQ群里常年出现的内容就属于下限。

虽然我不否认这种低质内容也会出现一两个奇迹,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但大概率是沉默在茫茫的信息海洋里的。这也是我认为为什么QQ群不需要做沉淀的原因,这种交流,没有沉淀的价值和意义。

与音频相反,文字这种载体使用的是视觉,人看到文字,根据抽象的文字在脑海中形成对应的具象化实物或者理解其概念。又因为缺少了音调、环境音等因素,使得所有内容载体中,文字的理解门槛中是最高的。不过好在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文字相关训练,所以用文字创作简短内容和理解问题不算很大。特别是文字类内容往往是跟图片混在一起的,降低了理解门槛。

可是一旦到了视觉主场,很多场景下就与视频站在了同一个生态位上。以前坐电梯,会看到有人刷微博,现在经常看到有人刷短视频。这就是在相同的生态位上受到了竞争。

那么图文的优势是什么呢?1、工具化属性的高效检索能力;2、更高效的信息获取能力;3、更低成本的抽象化内容输出

1、工具化属性的高效检索能力:这部分已经在视频那部分说了,这里不多赘述,只是补充部分吧。在工具类内容这个领域,图文还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小红书的笔记、简书的内容、知乎的专栏、都是满足用户工具类内容的诉求。通过文字关键词的搜索,能够快速从众多内容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部分。同时文字有低成本反复浏览的特性,可以反复观看,加深记忆。在工具类的内容这个部分是有一定优势的。

2、高效的信息获取能力:这受益于文字的高度抽象能力,视频需要讲十五秒的事情,文字可能就十个字就讲完了,文字的低创作成本、阅读成本叠加流通能力就会快速发酵,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战场。而获取信息是人的天性,当人们想高效获取实时消息的时候,也会选择效率最高的获取渠道,自然而然又会回到信息传播的一手战场上。所以我们会看到现在时事新闻第一时间会出现在微博,其次就是各种图文社区,随后才是各类长短视频网站。

3、更低成本的抽象化内容输出:一如我在视频那部分说的一样,具象化的内容无法低成本的描述“非当下发生的事情”,而文字可以。眼睛的信息吸收能力大于耳朵,同时文字又不同于音频的线性叙述。文字可以在细节上描述的更详细。

比如我想描述昨晚做的鸡蛋炒饭,文字上我可以从颜色、形状、光泽上,使用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手法通过三百字去帮助读者去在脑海里构建这个场景。音频就不太行,三百字说下来我已经完全忘记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了。

至于游戏社区内,我可以花三百字讲述昨天匹配到的队友多傻,还可以附上一张战绩图,挂一挂那个0杀60次的天才选手。但是我显然不能再找几个人帮我场景还原一下,录下来给大家看。

主要的载体部分这里就讲完了,以图片为主的还有instagram,但是这个类型在国内已经被其他图文类社区、社交产品替代了。这里不过多介绍。

总结部分简单写写吧,其实使用什么载体应该根据业务目标和长期用户价值两个角度去思考,缺一不可。只是在过去几年的短视频大潮中,许多人被短视频强大的用户体量给镇住了,不管不顾的什么都要往短视频领域去冲,最后弄的满头是血,一地鸡毛。这两年互联网整体资本遇冷,很多产品也不再盲目的放卫星,项目PPT上动不动天花板十个亿八个亿了。这个时候回头看看一些类似于音频、图文这种“老掉牙”的内容形态,有些反而还玩出了新花样。

尊重用户是要真切的理解长期用户价值,不是给两个礼包把人拉过来就完事儿了,也不是把业务价值放到用户价值脑袋上。这番话当然不是说给执行层听的,虽说当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是很显然,那个雪球才是问题所在。当雪崩的时候,我们不能把锅甩在那一片晃晃悠悠的雪花上,而忽略背后那十层楼高的雪球,这属于耍流氓的行为。

希望雪球们能有所作为吧。

胭惜雨

2022年6月13日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