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创业者会在开会的时候大谈特谈“我们作为一个创业团队……”,其实这里老板们往往没想清楚一个问题:

一个创业公司,到底是谁在创业?

当我们抛开作为投资方进入的投资人之后,我们可以说谁真的拥有这家公司的股份,谁就是创业者。创始人自然不用提,肯定是拥有公司股份的。高管团队,十有八九也是拥有公司股份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创业公司其实就是老板和高管们的创业。跟下面的同学毫无关系。

这时候有些老板就会愤怒地说:“我们公司不一样,我们公司可是全员持股的,大家都是创业者!”

我冒昧地问一句:您说的全员持股,还不会是……期权吧。还是那种分四年授予、离职后自动放弃、且没有回购条例,除了上市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变现渠道的期权吧。

关于期权和股份的区别,这里不多赘述,大家只需要知道一点:大多数未上市公司授予的期权最大的价值是可以用来垫桌脚。只有少部分明确有上市可能的公司的期权才是值钱的,比如小红书、抖音集团等。即使如此,如果公司上市失败,或者长期无法上市,期权也依然用来垫桌脚,然后祈祷公司大发慈悲开启期权回购计划。

在回购中,这个期权到底值多少钱,不好意思,黑盒。你要是卖,可能亏出血;你要是不卖,可能连亏的机会都没有了。即使你运气好,等到公司上市了,搞不好还会碰到“高端企业”,玩十合一。明明一千期权对应一千股股票,结果变成了一千期权变成了一百股股票。

总之,期权这个东西,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大家心知肚明,拿出来说就没意思了。我手里拿过很多家公司的期权,如果真的能变现,我早就可以去汤臣一品看房了。

而股份,好歹是已经实实在在落在手里的。

如果这时候还有老板站出来说:“只要公司不上市,期权和股份没有任何区别。”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普通员工拿的是期权,高管们拿的是股份呢?一般创始团队人也不多啊,十几个人,二十个人,怎么,100%的比例不够分是吗?

好在当下已经2023年,瀛海威都快倒闭20年了。除了初出茅庐的小朋友,大多数人都清楚期权的含义是什么。指望项目初期用期权来激励团队?不如考虑多请团队吃两顿海底捞来的实际。等大家真的明白期权原来是有价值的时候(比如公司已经发展到一定体量的时候),你再用来激励也不迟。

综上所述,想必大家已经明白,除了真的全员持股(“股份”的“股”),否则创业只不过那些肉食者创业。至于其他人?请问,出卖劳动力获取对应报酬的行为叫什么?对,打工。

所以创业的老板天天哭着喊着要大家一起“奋斗”,要有“创业精神”。就属于自恋的一种现象,属于自我感动的一种表现。要求下面一个月4000工资的员工跟拥有公司80%股份的CEO共情,或许已经可以算是一种精神病的表征了。

其实我多少可以理解这些老板,创业是一件极其孤独且痛苦的事情,特别是作为CEO,压力巨大。如果身边都跟自己同仇敌忾,毫无疑问能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心理抚慰,有助于缓解自己的焦虑。不过,如果需要用实打实的股份才能换来大家的“同仇敌忾”,老板们又不愿意。即想让大家跟自己一样,属于“创业者”,又不肯给人家“创业者”的收益。走向员工口中的“傻X”就是一种必然。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什么叫“创业精神”呢?如果不难,那是不是可以“施舍”给自己的老板呢?

想知道定义很简单,如果我们问chatGPT“什么是创业精神”,我们会得到以下回复:“创业精神是指一种愿意冒险、寻找机会和创造价值的心态和行为。此外,创业精神还包括创造性思维、自我激励、自信心和适应能力等特质。具有创业精神的人通常更注重自主性和自我创造性,而不是接受别人的规定或者从已有的模板中选择。”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一个问题,chatGPT说的东西,没有一个是能落地的。这很正常,毕竟是“精神”嘛。如果你天天说“老板,我有创业精神。”他也会让你去看看精神科。所以无论多“精神”,最后一定要落地,变成可执行的东西。

看到这里,相信参与过创业公司或者创业项目的同学一定露出了一抹灿烂的微笑。是的,大家都知道,什么行为最能代表上面那长长一大段的“创业精神”。

那就是“加班”,或者说是“考勤”。至于为什么无论老板鼓吹什么“精神”最后都会落到“加班上”,这里引用我以前写的一部分内容:

“面对时间与产出只有正向关性,并无比例关系的工作——比如我写一篇文章,可以四个小时也可以四天。想明白了,就下笔如有神,想不明白就一个字憋死英雄汉。这个时候就会对时间要求放松一点,但是依然有正向关性,所以理论上时间的增长会带来更高的产出,虽然这没办法像流水线那样衡量。

如果一篇文章是四个小时,那么我买你八个小时,我保底获得了一篇文章,至于剩下四个小时,你能写出第二篇我就赚到了,想不出来我也不亏。但是你四个小时,写完直接回家了,那就无论如何不会有第二篇的存在了。所以哪怕你活干完了,也不能走,这样说不定你还能再产出点什么东西。

通过以上的思路来看,买时间是无论如何都不亏的。因为保底都是完成某个目标,你早点完成,我就开始剥夺剩下时间的剩余价值。比如保洁阿姨一小时干完两个小时的活,我就可以让她再拖两遍地,反正地总是越来越干净的。

我给员工定下一个一天八个小时工作时间,以及一篇文章的量,就算有人一个小时写完了,他又不能走,随便做点什么跟工作有关的事情,我都可以说是赚到了。”

所以,一旦老板说了“创业精神”,你别真以为光有“精神”就够了。表达“创业精神”的唯一手段就是增加工作时长,就是加班,就是让老板来公司的时候看到你在工位上,走的时候还看到你在工位上。接下来,你只需要熬走那批受不了的人,你就能当上管理岗了。

噢,这属于《职场暗黑心法》系列,这里就不多说了。

创业者除了对自己员工是自恋的之外,还有别的自恋方式吗?放心,还是有的。这种自恋体现在业务上,即:心口不一。

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口口声声喊着“我们要聆听用户的每一条反馈!真的把用户至上刻在骨髓里!”。然后真的到做决策的时候开始拍脑袋,开始幻想抛开一切数据、一切反馈,用自己丰富的科幻积淀和奇幻素养编造用户的使用场景。古典互联网时期,老板们往往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想象力还不敢那么放飞。自乔布斯之后,老板们就找到了精神偶像,特别是乔布斯死了之后,你只要去面试看到老板桌子上有一本被反复翻阅的《乔布斯传》,转身就走,这基本上能避开80%的坑。

还有一些创始人是有执念的,或者说是路径依赖的,而这种路径依赖会让一个聪明的创始人蒙蔽双眼。我换过的公司很多,绝大部分的领导都是工具起家的,其中有不少人就属于那种执念派。特别是如果当时这个产品死于一个外部原因,比如内部斗争之类的,那么在创业时,无论做什么产品,老板们都会枉顾实际情况,拼命想着能不能把原来的产品功能套过来用。

这显然也是一种自恋,觉得当年的失败“罪不在我,罪在诸臣”,甚至没有反思一下自己当时如果真做下去,是不是真的能活下来。

我自己经常玩一个游戏,这里也分享给大家:如果当前的自己穿越回过去的某个项目,在不追加资源,只有6个月的情况下,有没有能力力挽狂澜(这里主要是指自己做失败的项目,成功的项目不需要你也能成功)。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利用这个游戏回顾自己过往的项目,发现很多项目创立之初就是死路一条。属于底层逻辑就有问题,属于底层逻辑不变,怎么救都救不回来的那种;有些项目属于有一线生机,但是当时大家都没抓住的;也有一些属于天命就此,没办法挣扎的,再给一年都救不回来的那种,比如“冲顶大会”那种产品。

一个创始人如果是对创业体验自恋,其他员工的体验就会差;一个创始人如果对过往的某段经历自恋,那么以后无论做什么产品都会变成“初恋”的模样。

好的创始人,一定是有极强的定力和判断力和破除自恋和执念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不多,我没见过几个。

如果此时有想创业的同学在看我的文章,且不论对于市场的洞察能力和业务能力——这两个做的比较好也可以去大公司当高管。如果缺少上述定力、判断力、破除自恋、破除执念的能力,我建议还是别创业了。

创业的本质是为了低成本实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而不是享受创业中那种一言堂的感觉。

胭惜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